中国银行业稳中向好,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
元描述: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包括资产质量、风险防控、净利润增速、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科技金融发展等方面,并解读了金融监管总局的政策措施和未来展望。
引言: 中国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稳健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监管的引导下,持续深化改革,稳中向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中国银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银行业:稳中向好,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在监管的引导下,持续深化改革,稳中向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7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惊人的423.8万亿元,同比增长7%。保险业也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总资产达到3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7%。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风险可控
银行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今年7月末为1.61%,比去年同期低0.08个百分点。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今年上半年银行处置不良资产1.4万亿元。风险抵补能力稳中有增,7月末,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216.7%,意味着贷款损失准备是不良贷款的2倍多。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半年末为15.53%。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5.5%和132.4%。这些数据表明,银行和保险机构抵御风险的“弹药”依然充足。
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
银行业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持续增加,更加精准高效。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25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3.5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余额为10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9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4%。
优化资金结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
截至7月末,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11.4%,高技术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3.9%。这表明,银行业正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助力保交房,稳定市场
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与风险监测司司长廖媛媛表示,目前,商业银行已审批“白名单”项目5392个,审批通过的融资金额近1.4万亿元。在城市协调机制推动下,符合规定的“白名单”项目及时获得了资金支持,为促进项目建成交付、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稳定房地产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持续做好保交房工作
各城市协调机制正在全面了解所在地在建已售未交付房地产项目信息。对于需要通过“白名单”获得融资支持但尚未满足“白名单”条件标准的项目,城市协调机制督促银行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房地产企业要采取措施尽快修复问题项目,城市政府要加强协调,推动符合“白名单”条件标准的项目应纳尽纳。
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
截至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000多亿元,经营性物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并购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今年1-7月,商业银行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1万亿元,有效支持了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推动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更好发挥城市协调机制作用,指导金融机构持续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银行业盈利水平:稳中向好,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持续放缓,主要是受到了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净息差不断收窄的影响。今年1-7月,银行新发放企业类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9个基点,较前期高点下降了超过100个基点。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1.54%,同比下降19个基点,较前期高点下降超过50个基点。
净利息收入增速放缓,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连续5年同比下降
净息差的收窄导致了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另外,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降低服务收费,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已经连续5年同比下降。
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仍处于合理区间,下一步将引导银行机构继续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高盈利能力。
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0.4%,仍然实现了净利润的正增长。同期银行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也基本保持稳定。
保险业:应对市场利率波动,加强利源管理,提升负债质量
金融监管总局高度重视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推动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业加强利源管理,提升负债质量。
引导行业适时下调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加快资产端收益率向负债资金成本率的传导,使资产和负债更加匹配,强化投资收益率对结算利率和分红水平的刚性约束,推动客户利益真实化和合理化。督促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的结构,优化保单利率的演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深化“报行合一”,加强人身保险产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效能。
同时,也指导中国精算师协会编制人身保险业第四套经验生命表,为保险公司精准定价、科学定价提供坚实基础。
应对灾害事故,做好理赔服务
今年前7个月,保险业赔付支出大概是1.39万亿元,同比增速是30.2%,明显高于前7个月保费收入5.2%的增速。截至目前,今年南方地区受灾比较重的比如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区的保险赔付,已经赔付了大概28亿元。
推动保险业更好发挥功能作用
将搭建保险保障能力等评价体系,完善灾害事故分级应对机制。将在今年初扩大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的基础上,总结河北、湖北、北京门头沟等地的做法,推动各地开展试点。将扩大农险的供给;同时将完善共保机制,提升对重大项目等的风险保障。将优化承保理赔的标准,提升保险服务的质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稳步推进,优化区域金融布局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金融机构总体经营稳健,经营指标和监管指标也都处于健康合理区间。
改革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不搞“一刀切”
“中国非常大,中小金融机构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到县乡村都有中小金融机构,每个机构服务的区域情况不一样,每一个金融机构本身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是坚持一省一策、一行一策、一司一策的原则。”
监管方面:狠抓公司治理建设,优化区域金融布局
主要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模、金融总量和发展趋势,以及金融需求变化等因素,优化区域金融布局。“金融机构会不会加速重组、布局?区域金融布局一直在做,也不存在快和慢的问题,主要是根据当地经济金融总量、变化趋势、金融需求的情况,来优化布局,根本目标就是金融供给、金融服务要能够满足市场主体和金融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通过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的风险保障和长期资金优势和完善科技金融监管激励,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促进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入,着力培养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
设立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
研究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比例。支持保险公司投资,鼓励更多的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入到科技领域里。
支持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参与科技金融服务。
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数字金融
肖远企表示,下一步,在科技金融方面,主要是督促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工作要求,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绿色金融方面,要把相关的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特别是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普惠金融方面,主要是把相关通知等进一步推动落实落地落细,取得效果。在养老金方面,要稳步推进商业养老金发展,同时要求保险机构在养老保险产品的设计方面,更加简单、更加便捷、更加稳健,以适应养老保险的特点和需求。在数字金融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增加数字赋能,提升金融机构管理水平。
常见问题解答
Q1: 中国银行业当前面临哪些挑战?
A1: 中国银行业当前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
- 净息差收窄: 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导致净息差不断收窄,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
- 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贷款风险上升。
- 科技金融竞争加剧: 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 监管政策调整: 监管政策不断调整,给银行经营带来了不确定性。
Q2: 中国银行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A2: 中国银行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应对挑战:
-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主动调整资产结构,降低对高风险资产的依赖,提高盈利能力。
- 加强科技金融布局: 积极拥抱科技,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效益,增强竞争力。
-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防控,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
Q3: 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A3: 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征:
-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 银行业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 科技金融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科技金融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银行业将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效益。
- 风险管理将更加重视: 银行业将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银行业将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
Q4: 如何看待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
A4: 中国银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银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银行业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Q5: 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体制如何?
A5: 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体制实行“一行三会”监管模式,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
- 中国人民银行 负责宏观审慎管理和支付体系管理。
- 中国银保监会 负责监管银行和保险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
- 中国证监会 负责监管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
- 国家外汇管理局 负责监管外汇市场,包括外汇交易、外汇储备、外汇汇率等。
Q6: 中国银行业如何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A6: 中国银行业积极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包括:
-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向中小微企业、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
-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开发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
- 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
- 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创造公平、透明、安全的金融环境。
结论
中国银行业在监管的引导下,持续深化改革,稳中向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未来,中国银行业将继续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创新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