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漠腹地铺设绿色能源动脉:西气东输四线穿越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元描述:西气东输四线工程穿越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着保护脆弱生态环境的巨大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的科学选线、绿色施工和生态修复措施,展现“生态路”建设的成功经验。

引言:

在广袤的中国西北地区,有一片被称为“极旱荒漠”的独特土地,它见证着自然界最原始的生命力。这里,年降水量仅4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200多毫米,地表寸草不生,只有稀疏的灌木在烈日下顽强地生长。然而,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却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普氏野马、雪豹、白唇鹿和金雕等珍稀物种的家园。

为了满足国家能源需求,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横跨这片极旱荒漠,将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部地区。但这项工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才能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片珍贵的生态系统?

事实证明,工程建设者们找到了答案,他们以“生态优先”的理念,将“能源动脉”与“生态屏障”完美融合,在荒漠腹地铺设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能源动脉”。

科学选线:尊重自然,绕开“生命禁区”

西气东输四线工程穿越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4.6公里,这片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的保护区。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保护区的干扰,建设者们对管线进行了科学规划,并进行了两次微调,最大程度地避开了敏感区域。

1. 珍稀植物的避让:在桩号为BA035—037段,踏勘队员发现了一片裸果木,这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在古地中海、亚洲中部荒漠区内属比较稀少的荒漠残遗种和稀有种。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植物,管线作业带向西偏移了80多米。

2. 湿地生命的守护:沿着西四线穿行,记者发现了一泓清泉,大片芦苇随风摇摆。这是保护区内的大泉湿地,也是保护区内动物的生命源泉。为了保护湿地植被、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打扰,建设者们将管线再次微调,调整管线超6公里、偏离湿地40多米。

3. 细节决定成败:除了大范围的微调,建设者们还注重细节,在湿地附近适当控制机械布置密度,降低车辆行驶速度,远离湿地加注油料,将噪声、扬尘和油污可能对湿地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

绿色施工:环保意识,贯穿施工全过程

在保护区内进行施工,环保意识是重中之重。建设者们从施工准备阶段就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始终,严格执行环保措施,确保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1. 环保教育,人人皆知:在施工现场,一幅醒目的“进场施工须知”格外引人注目,上面详细标注了9种重点保护植物和9种重点保护动物。建设者们在施工准备阶段就组织专家对施工可能对保护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制定了详细的生态保护措施,并邀请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了专项环保教育培训,确保每位施工人员都知晓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明确自身责任,树立环保意识。

2. 垃圾分类,资源循环:为了减少对保护区环境的污染,项目部在红柳压气站南侧搭建了75间标准野营房,作为生活营地。营地内设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装桶,并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由专人运到附近柳园镇处理。

3. 管道加厚,强度升级:为了确保管道安全,并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建设者们在保护区内采用的是22毫米加厚钢管,强度设计系数比普通管道高出一个等级。

4. 线上线下,监控到位:项目部利用无人机、机组布控球、驻地摄像头等进行监控,对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施工举措及人为破坏及时纠正并制止,在保护区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绿色施工。

5. 巡护监督,确保生态安全:为了确保施工单位能够守住生态红线,保护区管护中心抽调了专职管护员,定期、不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确保作业带不越“生态线”。

生态修复:恢复原貌,让生命重现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不仅注重环保,更注重生态修复,力争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并尽最大努力恢复原貌。

1. 道路修复:为了减少车辆对地表的碾压,运输管材的半挂车辆只能沿着管道巡护老路行驶,严禁超范围碾压。施工结束后,建设者们将对临时便道进行平整压实、洒水处理,使浮土迅速形成钙质和结皮,避免风蚀形成扬沙。

2. 管沟修复:在管沟开挖过程中,建设者们严格控制开挖宽度,并将多余的土方运至指定区域堆放,并用防尘网苫盖,防止扬尘。回填时,再将土方运回作业带,确保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3. 植被恢复:对于地面植被稀少、质地以裸露石质为主的地段,建设者们将采用碎石覆盖;对于临时便道地表松软地段,将采取平整压实、洒水处理,并选择耐旱、耐盐碱的当地优良乡土植物进行人工种植,辅以人工补水等措施,让生态系统恢复如初。

关键词:西气东输四线、安西极旱荒漠、绿色施工、生态修复

西气东输四线穿越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工程。建设者们以“生态优先”的理念,将“能源动脉”与“生态屏障”完美融合,在荒漠腹地铺设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能源动脉”,为我国能源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

常见问题解答

Q1:西气东输四线工程为什么要穿越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A1:西气东输四线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旨在将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部地区,满足我国能源需求。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工程必经之地,穿越保护区是工程建设的必要环节。

Q2:如何确保工程建设不破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A2:建设者们采取了科学选线、绿色施工和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保护区的干扰,并确保施工结束后能够恢复原貌。

Q3: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环保措施?

A3:具体的环保措施包括:对管线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两次微调,避开敏感区域;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培训,树立环保意识;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在保护区内使用加厚钢管,提高管道强度;利用无人机、机组布控球、驻地摄像头等进行监控,确保施工安全。

Q4:工程竣工后如何进行生态修复?

A4:工程竣工后,建设者们将对临时便道进行平整压实、洒水处理,并将选择耐旱、耐盐碱的当地优良乡土植物进行人工种植,辅以人工补水等措施,让生态系统恢复如初。

Q5:西气东输四线工程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A5:西气东输四线工程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我国能源需求,更能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Q6: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A6:西气东输四线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包括:科学选线、绿色施工、生态修复、环保意识、公众参与等,这些经验值得其他工程建设项目借鉴和学习。

结论

西气东输四线工程穿越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工程。建设者们以“生态优先”的理念,将“能源动脉”与“生态屏障”完美融合,在荒漠腹地铺设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能源动脉”,为我国能源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

工程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相信在未来,类似的工程项目能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